1922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創(chuàng)刊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向導》 圖片來源:《上海工運》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創(chuàng)辦第一份公開發(fā)行的機關刊物——《向導》周報。
《向導》周報由蔡和森任主編,高君宇、瞿秋白、彭述之、張國燾任編委及主要撰稿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也發(fā)表過一些重要文章。《向導》周報大力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先后隨中共中央遷往北京、廣州、武漢等地堅持出版發(fā)行,發(fā)行量最多時近10萬份,并遠銷海外。受到廣大黨員和群眾的歡迎,被頌為黑夜沉沉的中國的“一線曙光”,是指導千百萬苦難同胞前進的“思想向導”。但是,《向導》周報在后期受到陳獨秀右傾錯誤的影響,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領導權等問題上也宣傳了錯誤的觀點。
1929年7月《向導》???/p>
1941年9月13日
毛澤東關于農(nóng)村調查的講話
1941年9月13日,毛澤東向中共中央婦委、西北局聯(lián)合組成的婦女生活調查團作關于農(nóng)村調查的講話。
談到調查研究的作用時指出:認識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革命需要作調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國是個什么東西(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及將來)。我們是信奉科學的,不相信神學。所以,我們的調查工作要面向下層,而不是幻想。同時,我們又相信事物是運動的,變化著的,進步著的。因此,我們的調查,也是長期的。今天需要我們調查,將來我們的兒子、孫子,也要作調查,然后,才能不斷地認識新的事物,獲得新的知識。我們的調查工作,是要有耐心地、有步驟地去做,不要性急。
談到調查方法時提出兩點:(一)對立統(tǒng)一,階級斗爭,是我們辦事的兩個出發(fā)點。我們認識事物需要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先分析后綜合,在分析中也有小的綜合。(二)詳細地占有材料,抓住要點。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點或特點(矛盾的主導方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十樣事物中,如果你調查的九樣都是一些次要的東西,把主要的東西都丟掉了,那末,仍舊是沒有發(fā)言權。今天中國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成為次要的。西安事變前主要矛盾在國共兩黨之間,而西安事變后主要矛盾則在中日之間。因此,今天無論解決任何問題,都應該以這個主要矛盾作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fā)點。
又指出:各個人特點不同,因此,要采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的一點是要和群眾做朋友,而不是去做偵探,使人家討厭。要在談話和做朋友的過程中,給他們一些時間摸索你的心,逐漸地讓他們能夠了解你的真意,把你當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調查出真情況來。群眾不講真話,不怪群眾,只怪自己。
1956年9月13日
毛澤東就八大的準備工作發(fā)表講話
1956年9月13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就八大的準備工作發(fā)表講話,指出:大會發(fā)言要精,要生動,要多種多樣,要短,要有內容,要有表揚,有批評,有成績,也有缺點,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千篇一律。一片頌揚,登到報上凈是好事,那就不好看。
講話著重談到中央領導機構的設立問題,指出:中央準備設四位副主席,另外還準備設一個書記處,總書記準備推舉鄧小平同志。對于我們這樣的大黨,這樣的大國,為了國家的安全、黨的安全,恐怕還是多幾個人好。
毛澤東在講話中還特別介紹了鄧小平和陳云,指出:我看鄧小平這個人比較公道。他比較有才干,比較能辦事。這個人比較顧全大局,比較厚道,處理問題比較公正,他犯了錯誤對自己很嚴格。他是在黨內經(jīng)過斗爭的。至于陳云同志,我看他這個人是個好人,他比較公道、能干,比較穩(wěn)當,他看問題有眼光。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問題尖銳,能抓住要點。
1971年9月13日
林彪等人叛國出逃墜機身亡
資料圖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叛國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機毀人亡。
1970年8月,在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林彪、江青兩個集團長期以來不斷積累的矛盾集中地爆發(fā)出來。林彪集團的圖謀及其宗派活動被揭露并受到批判后,毛澤東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林彪集團的權勢。林彪的兒子、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兼作戰(zhàn)部副部長林立果,召集他的秘密小組織策劃發(fā)動武裝政變。毛澤東、周恩來機智地粉碎了他們的陰謀。林彪、葉群、林立果等眼見陰謀敗露,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倉皇乘飛機外逃叛國,途經(jīng)蒙古溫都爾汗墜落,機毀人亡。
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的失敗。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
鄧小平指出怎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
資料圖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鄧小平在東北地區(qū)和天津市視察期間多次發(fā)表談話,指出:怎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和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就要在每一時期,處理各種方針政策問題時,都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現(xiàn)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關鍵還是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是政治問題,是思想問題,也是我們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實問題。
1979年9月13日
各省市自治區(qū)可設立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979年9月13日,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通過決議,各省、市、自治區(qū)可在1979年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恢復這一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被取消的權力機構,同時將“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
1979年9月1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試行)》
1979年9月13日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試行)》。
1983年12月31日,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huán)境保護會議,明確提出環(huán)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1989年12月26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
1982年9月13日
中央顧問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
資料圖
1982年9月13日 中央顧問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鄧小平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薄一波、許世友、譚震林、李維漢當選副主任。
中央顧問委員會是中共十二大根據(jù)新黨章選舉設立的,以發(fā)揮許多從第一線退下來的富有經(jīng)驗的老同志對黨的事業(yè)的參謀作用。黨章規(guī)定,中顧委是中央委員會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它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工作,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提出建設,接受咨詢;協(xié)助中央委員會調查處理某些重要問題;在黨內外宣傳黨的重大方針、政策;承擔中央委員會委托的其他任務。黨章又規(guī)定,中顧委委員必須具有40年以上的黨齡,對黨有過大貢獻,在黨內外有較高的聲望。中顧委委員可以列席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其副主任可以列席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十四大上決定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從十二大到十四大,中央顧問委員會協(xié)助黨中央,為維護黨的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推進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黨、國家和人民建立了歷史性功績,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9月13日
鄧小平會見哈默時表示
中國改革開放的路子走對了
鄧小平會見阿曼德·哈默博士
198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博士時說,中國最大的對外合作項目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的建成又一次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路子走對了。鄧小平強調,中國要發(fā)展,離開改革、開放是不可能的。今后我們要更加開放,還要加快改革的步子。
89歲的哈默博士已8次訪問中國,并多次見到鄧小平。兩位老朋友再次見面,彼此熱情握手、擁抱,祝賀中國同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1988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經(jīng)濟專家座談會
1988年9月13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無黨派愛國人士民主協(xié)商會和在京經(jīng)濟專家座談會,分別就《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征求意見。與會者對治理經(jīng)濟環(huán)境、整頓經(jīng)濟秩序、繼續(xù)深化改革,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來源: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人民網(wǎng)、黨史網(wǎng)、新華社